鄭燕群,劉曉暉,吳其愷,劉志超,溫祖符,傅佳鵬,陳義蘭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中西醫肝病科,廣東 深圳 518020)
作者簡介:鄭燕群(1972一),女,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主管護師,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肝病臨床護理工作。
【摘 要】目的:觀察生物信息紅外肝病治療儀治療肝炎肝硬化的療效。方法:9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用生物信息紅外肝病治療儀肝區局部治療,1次/d,每周6次,8周后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肝功能、肝纖維化、肝脾臟門靜脈B超檢測結果的變化,采用綜合積分法評價療效。結果:治療組癥狀、體征積分值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ALT活性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TBil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血清肝纖指標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生物信息紅外肝病治療儀;肝硬化;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5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97(2010)07-0195-02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它是一種或多種致病因索長期或反復地損害肝細胞,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再生及彌漫性結締組織增生,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假小葉形成和肝臟質地變硬.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命質量。近年來,我科對肝炎肝硬化患者聯合使用DSG—lI型肝病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6例者均為我院肝病科2008年1月一2009年12月住院治療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男72例,女24例,年齡32—68歲,診斷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會議修訂的肝炎后肝硬化診斷標準[1]。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7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1例,乙型重疊丙型肝炎肝硬化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常規采用護肝、抗病毒、抗肝硬化治療,如甘草酸苷、還原型谷胱甘肽等靜脈滴注護肝,符合乙肝抗病毒的用核甘類似物抗病毒,復方鱉甲軟肝片、扶正化瘀膠囊、安絡化纖丸等抗肝硬化。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生物信息紅外肝病治療儀(杭州大力神公司DSG—II型)肝區局部照射和針對性護理,1次/d。每周6次。
1.2.2 操作步驟
①將治療儀推至床旁,接通電源;患者取平臥位,雙手平放于身體兩側,充分暴露肝區;②調整好治療照射的角度和距離,一般正對肝區照射,距離為20cm,將脈搏傳感器夾在患者食指或中指上,手心朝著有脈搏傳感器連接線的一邊;③按動電源開關至“I”位,顯示屏亮;調節儀器參數,采用全調制、全功率工作方式,根據醫囑設定時間;④按動啟動/停止鍵,使照射光隨脈搏信號有明顯“暗一亮一暗”變化即可。
操作注意事項:①對皮膚感覺減退或喪失者、光敏感性患者、發熱性疾病、出血性傾向的疾病、疾病危重階段的患者應慎重使用;②在治療照射時,患者眼睛應避免紅光直接照射:③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④避免光能發生器直接照射脈搏傳感器,以免造成干擾;儀器避免潮濕,避免較強震動。使用完畢關閉系統并切斷電源。
1.2.3 護理方法
①治療前準備。治療前詳細詢問病史,排除心血管、腫瘤、內分泌等嚴重疾病禁忌證。向患者介紹治療儀的治療方法及工作原理、臨床效果及注意事項,取得患者配合。囑患者排空膀胱,身心放松,保持病室安靜;②治療期間的護理。治療中密切觀察患者面色、表情、呼吸、脈搏情況,詢問其感受及治療反應,指導患者充分休息,同時注意合理營養、合理用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樂觀的情緒,以利于疾病的康復;③治療后觀察患者照射局部皮膚情況,出現異常及時處理,防止局部皮損。
1.2.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和體征:包括乏力、納差、腹脹、脅痛等;②肝功能生化:包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血清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膽堿脂酶(CHE)等;③肝纖維化指標:包括透明質酸(HA)、層黏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Ⅳ一C);④腹部彩色多普勒測定,包括肝脾臟大小,門靜脈、脾靜脈寬度(由專人負責采用西門子G60S彩色多普勒)測定。
1.2.5 評價方法
治療8周后根據以下療效標準評價綜合療效。顯效:主要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等生化指標恢復正常,肝纖維化指標好轉。肝脾臟大小,門靜脈、脾靜脈寬度恢復正常;有效:主要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肝功能指標下降幅度>50%,肝纖維化指標有所好轉,肝脾臟大小,門靜脈、脾靜脈寬度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好轉標準或惡化者。
1.2.6 統計學方法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主要癥狀與體征變化
兩組治療后癥狀和體征均有改善,治療組腹脹、腹水、脅痛改善顯著,對照組納差、脅痛、腹水有明顯好轉,兩組納差、腹脹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主要癥狀和體征改善情況(n)
組別 n 乏力 納差 腹脹 脅痛 腹水 |
治療 50 治療前 36 33 32 26 18 治療后 27Δ 24*Δ 21☆# 15# 8 對照 46 治療前 34 33 30 18 14 治療后 29 25Δ 26 13Δ 8# |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的變化
兩組治療后肝纖維化指標都有改善,治療組HA、PCⅢ改善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的比較(X±s)(ng/L) 組別 n LN HA PCⅢ Ⅳ-C 治療 50 治療前 171.3±43.5 263.4±31.2 188±35.4 125.7±34.2 治療后 125.2±32.9# 167.3±28.7*# 135.3±24.7☆# 84.3±24.7∆ 對照 46 治療前 168.3±41.7 261.7±38.9 185.3±26.9 118.2±41.1 治療后 143.4±38.6∆ 196.5±46.3∆ 166.3±27.4∆ 89.4±37.8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P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脾臟、門靜脈、脾靜脈大小的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脾臟大小、門靜脈、脾靜脈寬度均有改善,治療組肝右葉斜徑、門靜脈寬度改善顯著,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0.01),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脾臟、門靜脈、脾靜脈大小變化的比較(X±s)(mm) 組別 n 肝右葉斜徑 脾長 門靜脈寬度 脾靜脈寬度 治療 50 治療前 117.2±10.3 154.4±21.2 15.1±3.2 11.7±3.2 治療后 128.3±13.7☆# 145.3±18.7∆ 13.3±4.1*# 9.3±2.7∆ 對照 46 治療前 118.1±11.5 156.7±18.9 15.8±5.3 11.8±4.1 治療后 120.6±9.4 152.8±16.3∆ 14.3±4.4∆ 9.9±3.8∆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P 3 討論 當前肝硬化仍是臨床治療難點,西醫主要針對其并發癥治療,近年來我國在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纖維化、肝硬化方面有較大進展,甚至可以部分逆轉肝硬化進程,改善患者預后。中醫學對肝硬化的認識往往參照“脅痛”、“癜積”等病癥,認為其基本病機為正氣虧虛、瘀血阻絡,肝血瘀阻是肝硬化的本質,實質是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與變性及微循環障礙。因此,改善微循環是治療肝硬化的重要措施。近年非藥物療法在周內外日益受到重視.生物信息紅 外肝病治療儀能自動提取患者的生物節律信息,用紅外線透射組織。使肝區部位獲得紅外波能量,改善肝細胞膜的通透性,使肝血竇的血流量增加[2]。通過發出與患者心律同步的生物信息電磁能,根據不同微循環脈動信息狀態,控制近紅外照射波的頻率、功率、強度和能量計時,提高了人體對光波的透過、吸收率,把特定輻射能量帶到肝臟,在病變部位產生生物學效應。從而改善肝臟的生物化學反應[3]。它能使肝臟的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使肝臟的氧和營養物質的供給得到改善.從而能修復受損的肝細胞,恢復肝功能[4]。 我們觀察發現,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血清肝纖維化標志物具有明顯改善.有效縮小的肝脾腫大及擴張的門、脾靜脈管徑,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所以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輔助使用DSG一Ⅱ型生物信息紅外肝病治療儀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癥狀、體征和肝纖維化指標,提高臨床療效,為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2]趙長青,薛惠明,顧宏圖,等.電腦生物信息肝病治療儀對正常人肝血流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4,14(5):290—291. [3]賀勁松,周大橋,高輝,等.DSG-I型物信息肝病治療儀對肝炎肝硬化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5,15(4):234—236. [4] 田甜,徐列明.DSG—I型生物信息紅外肝病治療儀促進小鼠肝臟微循環的實驗研究[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09,2(1):729—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