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訊 (記者章關春 通訊員施翔 鄭純勝)中醫健康教育不再是衛生部門唱“獨角戲”,而是采取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中醫健康教育模式。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和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一創新的做法,目前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服務項目試點工作啟動會上,被列為中醫健康教育服務項目的技術規范參考樣本,做了經驗交流。 和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項調查發現,影響中醫藥服務進社區的因素,主要是健康教育比較薄弱,社區干部和居民對中醫藥的特點、優勢以及防病治病的認知度還不高;問題主要是中醫健康教育往往為“衛生獨家唱戲”,缺乏政府及社會參與,缺乏形成健康教育合力,缺乏整體設計和整體推進。 和睦街道自2010年以來,探索社區中醫健康教育的做法:中醫健康教育工作由街道辦事處分管領導任組長的社區中醫健康教育推進工作組推進,負責健康教育的整體規劃、組織協調、督導考核等,財政確保經費投入。設立工作組領導下的中醫健康教育專業技術組,具體承擔中醫藥科普教育任務。同時,制定實施社區中醫健康教育服務技術路徑,以街道所轄各社區作為模式試驗社區,首先,由街道辦事處“一把手”主持召開中醫健康教育專題讀書會,對干部層面進行中醫藥科普知識及開展社區中醫藥服務的引導性培訓。接著,通過四種形式開展中醫健康教育干預:一是舉辦中醫健康教育系列科普講座;二是編發《中醫藥基礎知識社區科普手冊》發放到戶、到人;三是創建街道中醫藥科普教育站,作為政府部門的中醫藥宣傳教育基地,展出各種宣傳資料,舉行專題講座,提供咨詢服務等;四是開展中醫藥進校園活動。 和睦街道將中醫健康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有完整的評價體系。該街道中醫健康教育干預前后測評結果顯示,社區干部對中醫藥基本知識的平均認知度從23%提高到67.6%,居民的中醫藥知識平均知曉率從23.85%上升至55.43%,學生的中醫藥知識知曉率從38.58%上升至89.17%。實踐表明,由政府主導的“社區中醫健康教育模式”,凸顯了區域整體推進優勢,使中醫藥健康促進理念及相關知識普及形成了較好的區域覆蓋,促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更好發揮中醫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