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國強(左一)、馬建中(左二)等領導為中華中醫藥學會2012年度科技獎獲得者蕭偉(右一)、王階(右二)頒獎。本報記者 巨鋒/攝
(記者王 韜)2月2日,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創新發展專家座談會暨2012年度科技獎勵頒獎會在京召開。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部副部長朱雪芬等領導為獲“中國科協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的專家和分獲2012年度“康緣杯”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李時珍醫藥創新獎的人員頒獎。
王國強在講話中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特別強調“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和扶持的形勢下,中醫藥界須面對社會需求與國際競爭“兩個倒逼”機制的形成。因此,中醫藥學術創新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要面向群眾、適應需求,把滿足民眾多樣化中醫藥服務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二要突出特色、遵循規律,始終堅持在整體觀等核心思想指導下的科研方向,建立符合自身實踐特點的中醫藥科研方法學體系。三要整合資源、促進融合,以新理論、新技術和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方法發展中醫藥;并重視挖掘和研究民間中醫藥有特效的單方、驗方等。四要相互借鑒、聯合攻關,充分發揮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并推廣我國發展中醫藥科技的成功經驗,共同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
獲得“中國科協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的分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廣東省中醫院盧傳堅、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賈振華、中國中醫科學院雷燕4位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高月主持完成的“中藥毒性研究方法與應用”等13項科研成果獲2012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中醫科學院王健主持完成的“艾滋病核心病機、證治規律與療效評價系列研究”等42項科研成果獲二等獎;太原市類風濕病醫院侯麗萍主持完成的“通絡止痛膠囊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Th1/Th2及其細胞因子網絡的調控”等72項科技成果獲三等獎;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穎獲李時珍醫藥創新獎。
與會專家就如何推動中醫藥學術創新與發展,如何發揮學會的學術引領作用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提出了評價學術創新的三個尺度:第一,創新的本質是原創;第二,創新的前提是求真;第三,創新的價值是應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劃財務司司長曹洪欣強調中醫藥創新要強化三個自信:一是理論自信,二是臨床自信,三是學術自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則對科研創新提出四點建議:首先要建立并不斷完善中醫藥創新體系;二是客觀審視制約中醫藥科技發展的關鍵問題;三是探索改革科研項目組織的思路;四是深化中醫藥轉化醫學理念,理清中醫藥基礎研究與臨床之間的關系。